原標題:不能被“遺忘”的仁者(環(huán)球走筆)
圣湖公墓位于德國柏林西北郊,從湖畔步入,沿小徑走到法國墓區(qū),一座鑲嵌著兩塊中國花玉的紀念碑靜靜矗立。玉石上以德文、法文和英文鐫刻著這樣的字句:“這里長眠著一位不朽的人道主義者,法國神父饒家駒。他的名字被寫入《日內瓦公約》?!边@段話的上方,是雋永的中文題詞“仁者愛人”。
在距離中國萬里之遙的異鄉(xiāng),與這樣的文字相遇,不禁心頭一熱。
饒家駒,究竟是誰?讓我們的視線重回歷史——
1913年,法國人羅伯特·雅基諾·德·貝桑熱作為傳教士來到上海。為了更好地融入本地,他取了中文名“饒家駒”,自此開啟在華27年的傳奇生涯。
1937年8月13日,淞滬會戰(zhàn)爆發(fā)。在侵華日軍炮火下,大量難民涌入上海,饑寒交迫,危在旦夕。時任上海華洋義賑會會長的饒家駒挺身而出,多方奔走協調,促成建立了二戰(zhàn)期間世界上第一個戰(zhàn)時難民安全區(qū)——上海南市難民區(qū)。在隨后的約32個月,這塊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,建立起130多個收容所,開辦了24個糧食分發(fā)中心和24個集體食堂,庇護了超30萬難民,成為二戰(zhàn)史上最成功的難民救助案例之一。在創(chuàng)辦上海南市難民區(qū)后,饒家駒又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中國內陸地區(qū),積極參與中國其他地區(qū)的難民救助。在德國友人約翰·拉貝書寫的《拉貝日記》中,饒家駒的名字被提及10余次。后來保護了20多萬中國人的“南京安全區(qū)”,正是參照了饒家駒的做法。
1938年,第十六屆國際紅十字大會以南市難民區(qū)為藍本,通過《安全區(qū)決議案》,將“戰(zhàn)時設立中立安全區(qū)保護平民”寫入國際紅十字會章程。1949年,《日內瓦第四公約》首次明確將“戰(zhàn)時保護平民”納入國際法體系,其核心理念和多項條款細則,都源自饒家駒在上海的實踐,他的名字也被寫入公約文本。
遺憾的是,饒家駒未能見證這一歷史時刻。1940年,他返回歐洲繼續(xù)投入難民救助工作。離開中國前,他曾對朋友說:“中國就是我的故鄉(xiāng),我深愛中國,此次暫返歐洲,不久還是要回來的?!边@一愿望終未實現。1946年,在柏林從事戰(zhàn)后救濟的饒家駒,積勞成疾,與世長辭。
令人扼腕的是,在此后數十年間,無論在出生地法國還是安息地德國,饒家駒都幾乎被人遺忘。檔案靜默塵封,墓地人跡罕至。這種遺忘,也是二戰(zhàn)歷史書寫失衡的一個縮影。很長一段時間,歐洲戰(zhàn)場與英美國家長期占據二戰(zhàn)史的絕對主角。英中了解協會榮譽主席佐伊·里德表示,在西方歷史教育中,援華抗戰(zhàn)人士的事跡長期缺失,中國作為二戰(zhàn)東方主戰(zhàn)場的歷史地位和貢獻的內容也非常有限。
饒家駒未曾歸來,但中國始終有人記得他。2013年,中、德、法三國友好人士在圣湖公墓豎立了前述紀念碑,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首個關于饒家駒的紀念碑;上海淞滬抗戰(zhàn)紀念館內,饒家駒銅像和圖文展板講述著他創(chuàng)辦國際難民庇護所的故事;上海城隍廟里,有一座關于南市難民區(qū)的紀念碑,紀念著這份超越國界的人道主義精神。
一系列的努力,讓這段長期被遮蔽的歷史重回公眾視野——它不僅是中國的記憶,更是人類共同的歷史遺產。
饒家駒在戰(zhàn)時上海實踐的安全區(qū)模式,成功救助數十萬中國百姓,推動了國際人道法和全球人道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書寫了人類文明進步史上的光輝一筆。其所彰顯的和平、人道與正義價值,超越時代與國界,應當為全世界共同銘記。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-
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鄂B2-20231273 -
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鄂)字第00011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 1706144 -
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(鄂)字3號 -
營業(yè)執(zhí)照
鄂ICP備 13000573號-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777875.cn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